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备用栏目  学习园地
立德树人:跨越“知”与“行”的距离
发布时间:2019-11-26 新闻来源:学生工作处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6日 13版)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研究”的前期调研成果。调研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689名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前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设中,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机制状况良好,调研对象对当前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呈现出总体满意的态度。但同时调研也发现,立德树人工作还存在有好的理念和目标,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有好的认知、能力、期待和判断,但缺少足够的行动。是什么阻碍了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效行动呢?


1.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总体让人满意


  价值引领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要件。完善的价值引领机制既要包含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价值观,又要包含符合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德育规律的教育价值观,还要包含立足当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观,同时要有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内容、路径和方法,要有考量价值导向实现程度的评价标准。


  我们的观测围绕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要求和实现程度的教育主题设计、教育形式载体选择、教育政策推行、教育管理实施、教育成效显现五个方面进行,发现当前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机制作用发挥状况良好。调研对象中,有六至七成的评价者认为当前在校园文化育人、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等主题的立德树人工作成效良好;能通过礼仪礼节、先进模范、优秀文艺作品等形式载体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同时有近六成的人认为,当前在教育政策推行和行政管理上能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保持一致。


  我们围绕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教学过程立德树人的实现程度、学校德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做了调研,发现在不同学段,不同的调研对象都对当前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呈现出总体满意的态度,他们认为当前立德树人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实现程度高、学校德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能较好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程度”“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实现程度”“现有学校规章与立德树人要求的一致性程度”都比较满意。


2.从“知者”到“行者”还有距离


  虽然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总体让人满意,但调研同时发现当前立德树人工作还存在“理念是好的,过程是好的,结果不够好”的现象,存在着一种教育主体从“知者”到“行者”间的距离。


  一是主体自觉与实际行动力之间存在距离。受访者对学校校长和教育局局长抓立德树人工作的自觉性给予了较高评价,但对“科任教师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的自觉性程度”“立德树人的教师精力保障程度”评价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不能非常有效地评价立德树人的效果,并把评价结果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是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力和执行力的评价判断与实际成效之间存在距离。调研中,不同主体对各自及整体的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理解力和执行力都表示出了充分自信和较高的满意度,认为目前的教材、课程都较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科任教师也具备相应的立德树人的能力。但同时,他们也认为立德树人要求在各科教学、教辅和考试中的体现程度不够;德育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不够;社会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能力与成效尚显不足;还有受访者认为教学任务过重影响了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三是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和政府、学校、社会与家庭协同行动间存在距离。受访者认为,当前学校与街道、乡镇协同育人的实现程度,运用公共设施、通过课外活动实施育人的成效,家长要求与立德树人要求的一致性程度都不高,与此同时,他们认为学校内部具有良好的立德树人氛围,全体教职员工、全校各项工作都能围绕立德树人工作展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局限于学校范围,缺少家庭和社会协同,缺少工作的经费、空间设备、时间、人员等资源性保障。


  四是立德树人的推广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调研发现,虽然教育行政部门立德树人的规划健全程度受到很高的认可,但相关规划要求的实施程度和规划内容的可操作性程度的认可度并不高。可见,即使规划健全、各层次对立德树人的要求一致,也还是必须要有可实施、可操作的举措和指令,使规划落到实处。这提示我们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推广的内容必须有引领力和推动力,有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符合推广对象的工作生态。


3.为何良“知”难达善“行”


  有好的理念和目标,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有好的认知、能力、期待和判断,但缺少足够的行动。是什么阻碍了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效行动呢?


  我们对60个考察指标进行均值排序,发现得分最高的分别是校长、教师、教育局局长对立德树人含义的理解程度;而得分最低的是7个考察指标中有6项指向“人、财、物、时、空”的合力机制要素部分。在“最高”和“最低”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具备良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条件。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条件的匮乏显然是制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因素。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把握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的行为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行动效果。“学校与街道、乡镇协同育人的实现程度”均值最低的原因正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因为社会对立德树人的含义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的把握与教育主体对此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会对行动的效能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影响其政策的制定和资源的供给,但我们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实施立德树人规划要求和内容的状况也低于整体均值,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导、支持和保障是有可提升空间的。


  此外,不同主体立德树人的实际能力低于其自我判断造成的动能不足,也导致良“知”难达善“行”。调查显示,不同主体对于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教育主题和内容,课程、教材等教育教学的载体,都有较为积极的认可;但同时,不同主体对于立德树人在教学、教辅、考试中的实现度,评价都较低。有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学任务过重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什么有好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好的课程、好的教材、好的队伍却不能有好的教学?理论上说,立德树人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盐溶于水的关系,为什么“教学任务重”会成为影响立德树人落实的负面因素?学科教师立德树人的自觉性不够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的能力不足。


  在调查中,不同的立德树人主体对各自和总体的立德树人能力都表现出了充分的自信和信任。但分析发现,无论是他们对于立德树人的理解能力,还是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能力,无论是通过良善的规章制度引领、支持、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能力,还是将立德树人资源进行创造、获得、整合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知不足而后进。如果主体的评价高于其实际能力,一旦遇到困难或发现问题,往往更多地会用诉诸其外的归因方式,从而产生消极的态度或采用不恰当的应对方式,无法发现真问题或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也许正因如此,所以现有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缺少将共同目标转化为共同责任、共同标准、共同行动的方法和路径,从而导致“知”与“行”不一。


4.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路径探索


  一是让丰富而均衡的资源全方位支撑起共同的立德树人理想。


  在立德树人的合力机制维度上,城市和乡村在立德树人关键要素和环节上的显著性差异给了我们弥合“知”“行”距离的路径启示。城市立德树人资源的丰富性和可达性显著高于农村,成效也显著高于农村,可见,资源的可获得性决定了立德树人取得实效的可能性。


  因此,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城乡可获得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和城乡获取立德树人资源的渠道特点。一方面,要注意挖掘、配给和创设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并注重对农村社区、街道立德树人资源的倾斜,指导其更为科学有效地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并加强对这项工作的考核激励。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升级城市的教育资源,做到校内外贯通、家庭与社会贯通,通过有效方式使城乡教育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交互,从而为全社会形成一体化德育格局奠定基础。


  二是以五育并举、实践引领为路径,使贯通式、一体化德育目标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调查中发现,是否能够注重按照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来实施立德树人工作,对学生的成长、立德树人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确保“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是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多个维度上破解“知”“行”分离难题的良方。


  首先,我们可以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设计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教育活动,以接力式的久久为功,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步步为实;充分运用不同学段在学科知识体系设计上的衔接优势,致力提升开展融入式立德树人工作的意识、能力和智慧;构建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和立德树人主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主体育人能力发展的导引式阶梯,以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性和衔接性构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主通道。


  其次,聚焦不同学段的资源和优势、短板和瓶颈,一方面,总结各学段立德树人的成败经验,进行问题挖掘、规律总结、创新推广;另一方面,积极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机制,有效的方法促进育人资源的共通共享。丰富的实践和相关调研启示我们,以实践为引领,整合学段的资源,建立不同学段学生和立德树人主体的互动关系,可以构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立交桥”。


  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责任的“主通道”和一体化的“立交桥”,可以使不同学段、不同主体能在共同的行动中,对立德树人“应然”和“实然”的状态有共识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在政策保障、资源共享和协同支持中,明确统一标准、增进互相理解,同步增长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卓越期待和要求。为此,要在不同学段凝炼出共同的目标,明确共同责任、共同标准,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和实施路径,并构建具有共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深度参与、紧密联系,以全员汇聚力量,增能增效。


  统计数据显示,不同调研对象对60个观察指标的感知评价呈现出参与度越高、联系互动越紧密,评价分值越高的明显倾向。可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不同主体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参与度,促进不同主体间的互动频次,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理解和总体把握。


  教育局局长、学校、教师、家长对立德树人含义的理解程度、工作的自觉性和能力的自评分数均高于对其他主体的评价;对自身实际参与的德育环节评价较高,而对其他主体主导的德育环节和落实情况持“保守”甚至“不看好”的态度。这一方面显示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充分自信和自觉投入程度,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不同教育主体在自信地投入工作的同时,要善于主动合作、换位思考、观察学习、交流反思。


  总之,不同主体的深度参与、紧密联系可以增进不同主体间的理解,从而使更好的主体协同成为可能,通过主体的互动为资源整合、经验交流、实践检验创造更多的渠道和平台,为立德树人合力机制、推广机制的建设奠定基础;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使主体落实立德树人的能力不断提升以更好地达成立德树人的理想目标和成效,使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机制转化为能力机制建设的动能;通过基于实践检验的对立德树人全过程、全要素和理想效能的准确把握,完善和构建以规范化、可操作、有实效的科学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动力机制。在全员协同参与的过程中,使立德树人五个维度的落实机制得以建立互相联动、互相赋能的通道,最终提升立德树人的总体成效。


  综上,我们认为要最大程度上激发不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不同主体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善知、善作、善成,使立德树人的“知”与“行”同向同行,动态弥合,就必须构建这样一个以价值引领机制为牵引,以动力机制为驱动,以能力机制为助推,以合力机制为保障,以推广机制为检验的多维立体、系统协调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版权所有:湖北经济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邮箱:xgbz@hbue.edu.cn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 邮编: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