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6日 07 版)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就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部署。五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阵地意识明显提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全党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同志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但要有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而且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中华民族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们走自己的路才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现在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文化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愈加凸显。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发力,采取多种方法,有力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同志从我们党执政安危的高度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他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各种敌对势力一直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选中意识形态领域作为一个突破口,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否则就要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他要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讲党的传统、讲党的作风。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增强阵地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习近平同志严厉批评一个时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政治敏感性、责任感不强,党的意识淡漠等突出问题,强调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党校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党校姓党,必须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哲学社会科学要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他特别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要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这个原则和制度不能变。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同志多次讲,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要高度重视网络斗争,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仅靠宣传思想部门是不够的。各级党委都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注重同思想界、理论界、知识界等方面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视工作安排,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他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习近平同志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他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积极传播主流价值。他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少年儿童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大青年要不断养成高尚品格,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他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要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他特别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精辟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他强调:要理直气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对这些领域的工作,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明确要求。
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他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要坚持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和管理。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他特别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客观看待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视公共外交,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这些丰富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