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26日 07 版)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唯物辩证法大有用武之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底线思维,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与创新发展。现实生活中,底线思维在微观、中观、宏观诸层面得到广泛运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诸多辩证关系,为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提供了一双“慧眼”、一件“利器”。
立与废的辩证关系。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与废是事物发展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结果,是一对矛盾。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就能把握立与废的辩证关系,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和生活的主动权。底线思维在这里主要体现为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对“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预判,找准问题实质,预见可能风险,主动化解问题和矛盾,从而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生机,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转化,达到“立”的最好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事物发展的结果总是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底线思维可以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得到运用。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提高科学预见性,降低损失、避免灾祸;相反,高枕无忧、浑浑噩噩,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就会手忙脚乱、难以应对,最终丧失机遇甚至招致祸端。人们常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其实都包含着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道理。
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确立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是我们党在宏观层面即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坚持的科学方法论。最低纲领,即党和国家当前的阶段性目标和现实任务;最高纲领,即党和国家的长远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体现了过程与目标、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把握好这一辩证关系,需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具体来说,就是以党和国家当前的阶段性目标和现实任务为基点和底线,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党和国家的长远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并强调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科学运用底线思维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共享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共同富裕。实现这一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保障基本民生入手,为人民群众提供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困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基本生活底线。在此基础上,坚持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核心利益的辩证关系。从哲学上说,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核心利益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把握这一辩证关系,底线思维同样不可或缺。当今时代,世界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各国存在诸多共同利益、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旨在促进合作共赢,与其他国家一道实现与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这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尊重普遍性与共性、善于“求同”的远见卓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坚决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在民族国家作为主流政治实体的当代世界,如果离开这一个性诉求,人类共同利益就会失去根基。正因如此,我们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始终注重划出红线、亮明底线,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底线思维在外交这一宏观层面的科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