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忙的人
你有没有那样的同学,日日早起,夜夜晚睡,永远钉在课桌上读书做题。你拉她出去逛个街,她都说:“没时间啊,要月考了我要在家里背书。”考出来的成绩却永远在中下水平。
你有没有那样的同事,早来晚走,天天加班,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你拉他出去吃个午饭,他都说:“没时间出去吃啊,叫外卖吧。”从老板到同僚提起这个人做的事却都摇摇头,一副一言难尽的样子。
他们很忙,做的事却不漂亮。
他们在忙什么?
你觉得奇怪,他们这么努力,为什么事情总是做不好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你去看她每天钉在书桌前都读些什么,发现每道做错的题,她都要将题目到答案一字不漏原封不动地抄到错题本去。
你问:“为什么要每道题都抄呢?直接在试卷上看不可以吗?”
她认真地说:“不行,翻试卷复习错题太慢了,一本错题集复习起来比较快。”
你又问:“那只记重点行不行呢?一字不漏地抄太花时间了。”
她认真地说:“当然不行了,万一以后再看时看不懂怎么办。”
你再问:“这些题做错的原因你研究过吗?”
她疲惫地说:“我现在哪有空研究为什么做错,等我抄完再说吧。”
你去看他每天在公司忙什么,发现他一直在写文档。
你问:“为什么有这么多文档要写?”
他郁闷地说:“每次写完老板总是不满意,又要推翻重来,改七八次就相当于写了七八份文档的工作量。”
你又问:“老板为什么不满意?”
他郁闷地说:“老板觉得我写的东西不是他想要的,真讨厌,也不交代清楚。”
你再问:“不能写文档前先跟老板沟通清楚他想要的东西吗?”
他疲惫地说:“哪有空啊,每次都要得那么急,马上开始写都不一定写得完。”
别人家的孩子在忙什么?
他们最不忿的是,总有一群“别人家的孩子”比他们悠闲,却得到了无数赞誉。
她说:那个绿茶,平时都不怎么读书,还考了前三名。她爸爸是企业老总,家里有钱,说不定贿赂老师给她透题了!
他说:那个小李,是我招进来的,现在竟然已经升到部门经理。我天天加班到深夜,他一到点就收拾东西开溜。论资历,升上去明明该是我,老板太偏心了!
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情看起来就那么轻松呢?
你去问那位考了前三名的同学:“请问你抄错题集吗?”
她说:“每道错题我都先研究自己到底错在哪儿,是概念不清楚,思路错误,考虑不周全还是粗心。概念不清楚的,我会重新去研究概念,看看自己之前的理解哪里有问题。思路错误的,我会回忆一下自己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不该用这个思路,正确答案的思路跟我的思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它那样才是对的。考虑不周全的我会看看自己漏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漏了这种,以后要怎样才会记得,我还会看看有没有别的题目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出错。只有特别有价值的题目我才会将题目重点和思考总结记进错题集。如果当时已经研究透,确定以后不会再错的就不记了,每题都抄太浪费时间了。”
你去看那位晋升迅速的小李,问:“请问你写文档时会碰到老板要求推翻重来的情况吗?”
他说:“写文档前我会先问清楚老板写文档的背景是什么。他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是用来向高层汇报工作、向外界介绍我们公司还是用于内部学习。什么人会看到这份文档,专业人士还是业余人士,公司内部人员还是外部用户。根据这些信息我会准备一份大纲,先跟老板探讨一下这个结构是否合理,有没有他希望增加或删除的部分,再探讨一下每个部分我的写作思路,看看老板觉得是否合适。如果还有其他对这份文档有决定权的相关人士,我会挨个拿着大纲去沟通。全部沟通完以后我才会动笔,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太确定的部分,我会准备几个方案去请老板定夺,老板确定后我才会继续写。所以通常完稿时都比较接近老板和各方的需求,不太会有大的改动。每次都推翻重来太浪费时间了。”
重复劳动与努力
为什么前者花了大量时间做事,却比不上后者花少许时间的效果好?
前者将时间投在低效重复劳动中,后者将时间投在最值得努力的环节。
为什么说“最可怕的是比你聪明的人居然还比你努力”?如果你学会一样东西要半小时,他学会一样东西只要15分钟,那不可怕。你可以多学15分钟补回来,你只要比他少喝一杯咖啡少刷一会儿朋友圈,就可以和他在同一水平。
可怕地是,你投入数百个小时,一直在做无脑重复动作,永远在低水平徘徊。他也投入了数百个小时,全部都在最有价值的环节。每多投入一小时,你与他的差距就会拉大一点点。
就像两人一起爬台阶,一人一直在一二级台阶处上上下下,另一人却每次向上爬了一个台阶。刚开始双方差距并不大,花点时间就可赶上。时间越长,差距越大,当后者走上十级、五十级、一百级、一千级台阶时,前者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背影越来越小,变成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小黑点。
怎样才能摆脱重复劳动?
重复劳动的人是可悲的,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牺牲了生活与娱乐,却始终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努力,除了感动自己外,没有其他的意义。
重复劳动最大的特征是在反复做对结果没有实质影响的事情。
比如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对题,要做对题,就要充分理解每一题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思路。至于是不是每一题都原封不动地抄到了错题本上,错题本上字迹是否工整漂亮,对于提升解题能力,并没有实质影响。
又如对于写文档来说,最重要的是将信息用正确的方式组织起来,传达给阅读文档的人,达到传播、解释、说服等作用。同样是介绍春夏秋冬四季,对着三岁小孩要说春姐姐来了,她带来了一篮子绿色撒向了大地;对着中学生要解释四季成因是由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对着博士生导师要写《冬季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异常规律和遥联成因研究》。若未了解写文档的背景、目的和阅读对象就贸然下笔,自是难如愿的时候居多。
要摆脱重复劳动,首先要坚持做最有价值的事。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对目标最有帮助的事,就是最有价值的事
开始做事前先确定目标,先问问做这件事是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想不清楚,就先花时间搞清楚。不要因为时间急就匆匆忙忙地开始。想清楚再开工,永远比匆忙开工搞着搞着发现不对劲再推倒返工要省时间多了。
搞不清目标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老板说:“这里有个急活!很急!下星期一就要!现在都周五了,你赶紧周末加班把它赶出来!”接到命令的人什么都没问按照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吭哧吭哧忙活了一个周末。周一提交时,老板皱皱眉头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啊。我要的是xxxx。现在来不及了,这东西明天一早就要交给客户。你今晚加班弄一下吧。”这位可怜的仁兄如果在接到任务时多问几句,周末有两天可以做好这个任务。现在却只剩下一个晚上,只好熬个通宵赶出一份粗制滥造的成果。他辛苦吗?辛苦得很,周末加班两天,周一又熬通宵。老板满意吗?老板觉得这人能力不行啊,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交给客户的东西也太糙了,但没办法,时间不够了,也只好凑合用一下。年末升职加薪有他的份吗?你说呢?
如何确定哪些事情对目标有帮助?知识、经验和悟性三者缺一不可。
从书本、课堂、别人嘴里学习到的是知识,从过往经验中积累的是经验,凭感觉直觉的是悟性。父母带第一个孩子主要靠知识,带第二个孩子通常靠经验。没带过孩子也学习过育儿知识的小保姆,带孩子只能靠悟性了。
只有知识,变成了刻板的书呆子。
只有经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不敢摘香蕉的猴子(注1)。
只有悟性,厄……你确定自己有当然也可以啦……虽然我也老做梦自己是天才,现实大海总是冷冷拍下……
可能有人要问:不能光靠知识,不做事我就没有经验,可没有经验我就不知道哪些事情对目标有帮助,又不能指望悟性,鸡生蛋蛋生鸡我该怎么办?
持续思考,反复探索,勤复盘勤总结
没有人可以一开始就不犯错,只是重复劳动的人不停地跌入同一个坑里,花大量时间辛苦爬出来。真正努力的人每跌倒一次,都要研究自己为什么掉进了坑里,再花时间研究以后怎样才能不掉进同样的坑里。在反复的思考摸索中积累出的经验,与从不思考只靠反复犯错的血泪教训培养出来的经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若是花大量时间学习了相关知识,用大量时间练习总结出经验,知识与经验互相验证促进,99滴汗水再加上最后那1滴灵感(悟性)——
倚天一出,谁与争锋。
注1:不敢摘香蕉的猴子指一个实验,将猴子关进铁笼中,笼顶挂着香蕉,每当猴子摘香蕉时,就有高压水龙头喷射笼中猴子。导致最后每当有猴子去摘香蕉时,其他猴子都群起而攻之,最后所有猴子都不再敢摘香蕉。哪怕笼中全部替换成新猴子,高压水龙头也早就不再喷射,猴群依然保留着这个行为。指仅凭经验做事,不知经验产生背景前提原因,盲目遵守经验总结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