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了,缘灭。”这是《失孤》里老和尚对雷泽宽说的话,关于这类题材的继《亲爱的》后又是戳人泪点的,感动可以成为评价一个电影的因素,但是绝对不是评价一个电影的后效,就像是艺术不是美化别人的,而是美化自己的。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动的泪流满面,看了这部电影应该有一个星期吧,但是至今我还记得那句“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我想我体会的不是心酸也不是同情也不是无奈更不是束手无策,造化弄人,而是用王小波的那句话“我永远不能体会到你的痛苦,你也一样。”这个世间任何情绪都和声波一样,在传递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衰减,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别人的痛苦,能引起的共鸣的也许只是同情吧!为什么这么说呢?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事情,比如别人犯了错误,你可以原谅别人,但是却不能体会到别人犯错误时懊悔的心情,只有你犯错误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那种心情,可是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你却不愿意用自己体会过的东西,感受别人的心情,而仅仅用一句没关系来做所谓的原谅。
很多人告诉过我,看了《失孤》会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觉得雷泽宽很可怜,有的甚至因为是刘德华而觉得雷泽宽值得爱,还有唾弃拐卖孩子的人,可是有谁能够体会到那句,“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我是个父亲。”有谁关注了电影的后效应,如今的电影已经商业化了,但是别忘了艺术的真正本质,就比如《失孤》绝不仅仅是要人们感动,也不仅仅是洗涤那些拐卖人口的灵魂,而是净化自己的心灵,你可以有无限的感叹,但是你本质里应该是,我绝对不会做这些事,如果你没有强化潜意识就有的这些善良,你再多的感叹都是无用的,甚至说是虚伪的。
记得3个月前,在和一个妈妈谈论她家的两个孩子时,她告诉我她的两个孩子是同样养的,为什么一个这么善良,一个这么自私,她问我是不是自私是天生的,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说让他们俩多在一起玩玩,时间长了当自私的孩子看到善良的孩子那么受欢迎,也许就会调整自己的性格……虽然我是这么的说,但是心里却无限的担忧,因为身边的一些人,你说他自私吗?看的真不自私,比如可以感动的流泪,可以同情到心酸,可是那只是那个时间段,过了那个时间段后再遇到事处理事的方式依旧我行我素,依旧透露出自私,甚至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很多事的发生没有让他们心变得柔软,反而变成了夹生的饭,看的像是熟了,实际上确实生的。对于这种自私,我不愿意用《失孤》里老和尚说的缘分来解释,我更愿意认为的是他没有看清楚共鸣的本质,他们眼中的共鸣是存在利益的,不存在利益时,我给你感情付出,可以感动可以心酸,可是和利益挂上钩的时候,对不起利益最重要。
不要问我你为什么总是被别人抛弃?不要问我你为什么得不到极致的爱情?这确实有诸多的因素存在,可是也有共鸣的原因,比如你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却没有那种下次再也不会让他们痛苦了,你总是说不会的,可是下次依旧让他们痛苦,这就是关键,如果每次都大叫狼来了,每一次都来了,最后狼真的来了,就是你失去所有的时候。
没有人需要同情,没有人需要刻意的帮助,每一个都想要极致,每一个都渴望共鸣,但是很少有人弄清楚共鸣的真正目的,共鸣有一个目的是不让人再次受到伤害,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