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越是具备较强的内在动机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越倾向于提升自身能力,而不具备这些特质就倾向于降低能力,久而久之,差距日渐增大。 ——www.xinli001.com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 Albert Bandura 表示,学习不是被动的,他十分强调学习策略的积极作用。如今,这一思想在继续延伸,新的研究随后展开。
1986年,Barry Zimmerman 和 Martinez Pons 发表了一篇文章,提供了研究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的新视角。他们在80名十年级学生(其中40名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成绩,另外40名学习成绩较低)中进行了一项调查,询问学生在上课、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研究者归纳出14种学习策略,通过对两组调查结果的对比发现,高成绩组的学生与低成绩组的学生差别在于,他们是否使用这些策略,使用了多少,以及是否持续使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显示了学习策略的效用。John Dunlosky 和他的同事在一项近期研究中评估了十种学习策略的相对效用,按强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实践测试和分布练习具有高效用,自我解释和交叉练习等具有中等效用。
许多研究表明在任何领域想要取得成功,积极使用学习策略都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掌握知识。Kiruthiga Nandagopal 和K. Anders Ericsson调查了生物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所使用的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他们分析了学生们三周的日记,据此评估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并将14种学习策略分为六大类:
自我调节(包括自我评价、目标设定、制定计划等),组织,搜集信息,记忆,寻求帮助(比如向同伴、导师、教授),复习(包括早期的问题、笔记、课本等)。
他们根据学生上课前的GPA成绩将学生分为三组:高成绩组(GPA> 3.7),一般成绩组(GPA ≥ 3) ,低成绩组(GPA < 3)。通过比较这三组学生的日记,他们发现,高成绩组学生使用了大量不同的学习策略,而且比低成绩组学生更多地使用组织、搜集信息和复习策略。
在期中考试周,学生们更频繁地使用组织和复习笔记的策略,而高成绩组学生会花费更多时间学习,并且积极向同伴请教。临近期末,低成绩组学生比中成绩组学生更多地使用这些策略。另外,高成绩组学生在学期中比另两组较早地花费更多时间参与学习相关的活动,随后差别不太明显。
他们还发现,预测期末GPA成绩的最重要的学习策略是搜集信息、复习课本和期中阶段寻求同伴的帮助。尽管SAT和GPA呈显著性相关,但SAT并不能解释GPA的变异。与SAT高度相关的智商,一直被认为能有效预测学习成绩,因此这一发现相当惊人。
这意味着那些一般认知能力较强的人之所以在很多学习环境中都能做得很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最大化学习成果。
Nandagopal, Roy Roring 和 Jeanette Taylor 的研究也证实了以上结果。他们做了三个与智商显著相关的认知测验——联想学习、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通过分析被试的思考过程,他们发现,被试在这三个认知测验中的表现都被认知策略深刻影响。他们进一步发现,人们在认知任务中表现的遗传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所使用的认知策略所致。虽然有关学习策略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研究,但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学习策略和遗传之间存在关系。
另一项近期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学习策略对于预测长期成就的重要性。Kou Murayama和同事在一个德国学生样本中研究了由五年级到十年级,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智商对数学成绩的预测。他们的数学测试包括了算法、代数和几何等能力。研究发现,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智商能有效预测数学成绩,而前两者预测系数更高。 (来源:壹心理网www.xinli001.com)
加入人口学因素之后,智商与数学成绩的增长不存在相关性。相比之下,知觉控制(如“学数学时我越努力,成绩会越好”)、内在动机(如“我为数学付出很多努力是因为我喜欢这门学科”)和深度学习策略(如“我复习考试时,会把数学中不同部分联系起来”),仍能有效预测数学成绩,表层学习策略(如“我记住了一些解题步骤”)则负向预测数学成绩。
研究者们认为这与马太效应有关:越是具备较强的内在动机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越倾向于提升自身能力,而不具备这些特质就倾向于降低能力,久而久之,差距日渐增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为人们积极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人们掌握合适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