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备用栏目  学习园地
绘好高校人才培养的“工笔画”
发布时间:2019-05-15 新闻来源:学生工作处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4日 14版)


编者按


  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方面也是成果丰硕。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新时代这项世纪工程明确新方向,规划新思路。高质量的教育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环节,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本期,我们围绕普通高校、艺术高校人才培养,科普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小切口和大视野,推动“一带一路”在教育领域落实、落细。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付诸行动以来,在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建设过程中,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始终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企业、高校设法解决的焦点问题。几年来,各方主动对接,大学积极行动,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机遇,在大学办学平台、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都取得重要且不乏启发意义的成果。


1.让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大学开展广泛合作成为大学拓宽办学平台的新机遇。2015年10月,由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发起,乌克兰卢甘斯克国立大学、韩国釜庆大学、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等8国47所大学加盟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这是大学主动服务“一带一路”的首个联盟,至今加盟高校已经达到173个。联盟的宗旨是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不断开拓合作办学创新平台,打造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学术研究合作平台、创新智库研究交流平台等。


  此后,国内各高校纷纷行动,围绕自身学科优势,服务地方“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组织沿线国家大学成立各具特色的联盟。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发起“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有来自新加坡、泰国、埃及、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十余家外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参加,联盟致力于打造平台互利、合作共赢的“科技共同体”。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发起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共有16个国家30所高校参加,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慕尼黑高翻学院等高校。东华大学2018年发起“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致力于人才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合作、人文交流、服务自贸区建设等。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发起“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有来自3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5所高校加盟,涉及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此外,还有其他行业类高校发起的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联盟。


  长久以来,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状况取决于大学所处的地区、行业、竞争力、意识等因素,以单打独斗较多。由诸多中国大学发起成立的各类大学联盟,是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抓住“一带一路”的重要发展机遇,结合所在地区的特色发展战略而采取的积极行动,形成大学联盟服务“一带一路”的新局面。


2.以实际需求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开展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始终是制约重大项目在沿线国家落地的紧迫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企业人才需求,积累了丰富的培养急需人才的经验。


  为满足国家、“走出去”企业、落地国家等各方人才需求,培养具备行业领域综合素养、善于将专业理论应用于操作实践、熟悉对象国基本情况、能够开展跨国业务与跨文化交流沟通的人才,一些高校开发了特定的人才培养项目:华大学成立了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依托工业工程系、环境学院、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热能工程系等十四个院系,跨院系进行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理论实践相结合,突出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北京大学依托光华管理学院,开设全英文授课的“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与高水平教育合作联盟的14所院校联合选拔培养,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世界范围内的高层次国际化管理人才。复旦大学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故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创新项目,与沿线国家媒体机构合作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覆盖“一带一路”国家的101个语种,增设传播学和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东华大学在商科类学生培养中,发展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本科及国际商务硕士项目。这些人才项目的设立,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畅通投资贸易、推进六大国际经济走廊建设等当前建设重点,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对口的人才类型。


  在培养“一带一路”急需人才的过程中,大学努力打破原有办学格局,加大跨院系整合力度,主动汇集国内外教育资源,以经得起检验的标准,真正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是将大学推到“一带一路”建设前线,以实际需求倒逼大学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3.高校人才培养应更注重通识性、实践性、国际化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一带一路”建设对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呼唤,引导大学反思如何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通识性、实践性、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启动及推进,对于承担项目建设的企业、政府而言,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类型问题,但对于提供建设所需人才的大学而言,是要解决人才培养方式问题。因此,如何抓住“一带一路”这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时代机遇,以我为主,主动设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每一所大学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适应对外开放行业和领域需求的人才培养,沿着国际化的道路不断前行,集中体现在“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覆盖到的人才规模数量有限,大多属于外向型人才。“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各行业领域的人才提出大量需求,因此,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关于文明对话、语言文化等相关通识课或公共课,成为大学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思考能力的通行做法,这一举措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对整体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从专业特点出发,与大型企业合作,将人才培养课堂搬到“一带一路”建设地的火热现场;或者将沿线国家正在进行项目建设的中资企业设为人才培养海外基地,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课程组成部分;或者依托沿线国家大学成立国际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合作,促进以大学师生为主体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将持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青年学生“汉语桥”夏令营等活动。大学作为服务改革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社会组织,应积极主动在改革开放新格局中求作为,在绘就的“大写意”上画好人才培养的“工笔画”,建设百花齐放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版权所有:湖北经济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邮箱:xgbz@hbue.edu.cn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 邮编: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