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生活方式的盲目跟风,到不文明习惯的“随大流”,从席卷全社会的浮躁,到精神追求的庸俗化,到处可见“从众”的影子——
走出从众心理,走向文化个性
大街上,一个骗子甩卖“灵丹妙药”,旁边几个“托儿”正在“抢购”,引得路人趋之若鹜;会堂里,一个满身光环的“成功人士”正在引经据典,现身说法,人头攒动的沸腾中,一夜之间“功成名就”的神话似乎已经实现;一本轻薄的流行读物经大规模炒作后投放市场,很快受到追捧,大家工作学习之余翻翻,聊聊隐私绯闻,显得很“时尚”,图书销售榜上,这类图书往往独占鳌头;减肥、美容、穿名牌,社会上悄悄刮起一阵阵风,都市写字楼里便涌现一批批“标准化”白领……
从众惯性,
商业化、信息化
成为催化剂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通俗地说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虽然说,“从众”有积极的一面,有助于学习别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不过,在现代社会,随着商业化的全面推进、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化的强力渗透,“从众”更加有可能束缚思维、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从而使我们在生活方式、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
去年春节以来,小沈阳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对很多人来说,小沈阳充其量也就是茶余饭后开开心而已,一些人可能看过也就过去了。不过,在随后铺天盖地的传媒炒作以及商业化演出过程中,不少人开始追捧,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也很快加入追星行列,慢慢的,小沈阳成为大众的娱乐符号,谁不追捧小沈阳似乎成了落伍的表现,这样,像滚雪球一样,小沈阳被无限扩大,成为“娱乐巨星”!
耐人寻味的是,在现代社会,从众心理也在越来越强大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我们一方面追求着文化个性化、多元化,而另一方面,在网络、手机、媒体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现代化力量主导下,我们被不由自主地裹挟进从众化潮流。
迷失自我,
从众主导现代人的
思想行为
在社会生活方面,到处可见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休假旅游,一个个景点大同小异,游客扎堆于所谓的热门景点,休闲成了闹心;一些农村建筑,竟然瞄上了国外的尖顶哥特式,一幢幢地跟风建起来,显得不伦不类;孩子上学,又到择校高峰期,家长之间又刮起攀比风,“名校”、“名师”成为角逐焦点。记者一位邻居,这些日子正为7岁的孩子东奔西走,她说:“大家都这样,我的孩子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况且,如果孩子上不了名校,面子上也过不去啊!”……
在文明习惯方面,从众心理也令很多人明知是错,看到别人这么做,自己也就跟着做了。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行人纷纷驻足,一个人忍耐不住往前闯,一个,两个,三个,终于,大家一起闯了过去,独自留在斑马线这边的那个人,反而成了别人眼中的“傻瓜”;大街上,赫然可见“禁止停车”的字样,不知何时,一辆车子停了过去,很快,两辆,三辆,四辆,大街终于成了停车场;服务窗口前,长长的队伍,有条不紊,不过,有一个耐不住了,加塞,接着就是连锁反应,窗前马上乱成一锅粥;公共场所,清爽整洁,第一个游客随手扔下第一张纸屑,第二个游客便扔下一个矿泉水瓶,第三个游客习惯性地吐下一口痰,半天不到,这里成了垃圾场。记者专门拦下一位市民,问他为什么就不能多走一步把垃圾丢进垃圾箱,他说:“这有什么啊,大家不都是这样吗?”……
我们不能不看到,现代人常常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迷失了自己,在精神价值追求方面日渐庸俗化:看到同学升官发财了,马上坐不住冷板凳,一门心思攀附权贵,恨不得一天之间“实现理想”;看到同事有房有车,活得有滋有味,马上想方设法跟风,一旦受挫立刻失去心理平衡;传销网络每天炮制“一夜暴富”的神话,众人如过江之鲫般乐此不疲,渴望着立刻过上如“上线”般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职场中,“办公室权谋”和实用主义厚黑学纷纷登场,大家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唯恐落后,不惜抛弃人格尊严。记者采访几个职场人士,大家戏称为了“五子登科”忙得不亦乐乎,焦头烂额,“没办法啊,大家都这样,我稍微一松懈,就落后了!”
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国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同时催生了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和生存压力。在人人向往的大城市,巨大的生存压力和越来越明显的贫富差距,让渴望名利的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耐心,越来越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越来越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清贫和默默无闻,越来越不愿用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劳动来获得成功和荣誉,社会推崇的是各种“快餐式成功”和“速食式成名”,人们要的不是将来,甚至不是明天,就是现在,就是当下此刻,这种从众式潮流正把社会推向前所未有的浮躁之中。小到生活细节、文明习惯,大到道德品质、思想境界,从众心理的负面作用引导人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误区,降低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品质境界,使得浮光掠影的流行庸俗文化侵袭整个社会。
寻找自我,
走向创造性
多元文化个性
社会学家早就指出:在个人价值和社会选择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坐标,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独特地属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在纷纭复杂的现代社会,如何沉下心来,真正坚守自己,做真正的自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众心理是人长期社会选择的结果,在每一个时期总会若隐若现地存在,不过,在现代社会中,当现代化用各种手段把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从众心理的负面作用日益凸现。现代化所推崇的“标准化”产业形态、世俗化的思想潮流如享乐至上、娱乐致死、“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以同一种模式对我们进行打造,这个时候,从众心理常常把我们拉上一条不归路,随之而来的就是个性被淹没,独立精神被抹杀。
从众心理的负面作用是明显的:模式化的生活状态减弱了生活激情,随大流的生活态度使我们丧失了创造动力,与此同时,思想观念上日渐庸俗化,这些不但弱化了个性意识,更带来整个社会的平面化现象。从众,容易成为文化上的流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席卷社会各个角落。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我们每时每刻在流行文化、庸俗文化、浮躁文化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认真辨析各种文化潮流和价值观念的优劣,不盲从,不跟风,培养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从众心理的危害,真正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另一方面,社会应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对新鲜事物,对“奇怪”观念,对太多的“不一样”,要有宽容的胸怀和体制保障,因为,对一个社会来说,个体的“不从众”更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艰难的选择,更需要智慧和才干,而正是这种选择,有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推动力量,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2010年上半年咨询室值班安排表 | ||
| | |
日期 | 时间 | 值 |
星期一 | 5-6节(第八-十八周) | 吕斐宜 |
7-8节(第八-十八周) | 何婷 | |
9-11节 | | |
星期二 | 5-6节 | 王劲 |
9-11节 | 汪斌 | |
星期三 | 3-4节 | 杨菁 |
5-6节(第一-七周) | 吕斐宜 | |
7-8节 | 唐昌海 | |
9-11节 | 孙静月 | |
星期四 | 3-4节 | 张红艳 |
5-7节 | 王金秀 | |
9-11节 | 朱莉 | |
星期五 | 3-4节 | 颜红霞 |
5-7节 | 李淑华 |
咨询室电话:027-81977071
咨询室地址:学生公寓梅苑1栋一楼
心理学实验案例:
没有人会说自己没有过盲目的从众心理,因此可以说,从众心理是人类固有的“毛病”。显而易见,以上案例的产生是因为“心理暗示”捣蛋的结果。
所谓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也可以说,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在大学校园中,常见的几种从众现象如下:
学习从众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解决方案
大学生之所以产生从众心理,原因之一是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从众心理是一种属于群体心里范畴的心理现象。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生存和活动于社会之中。群体是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大学生正是通过宿舍、班级、学校等不同规模的群体,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大学生心理,必然受到群体心理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之二是缺乏主见和自信。第三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明哲保身。在群体中,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对少数个人产生心理影响,形成舆论压力,使少数个人不由自主地遵从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这样似乎可以明哲保身。
以研究从众心理为切入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他们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建立一个更加良好有序的群体结构,同时利用从众心理这一新的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习惯、态度与行为方式,在群体中明显的存在着类化的现象,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行动的指南。因此应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和文体活动,创建一个充满学术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班级和宿舍管理,营造奋发进取的班级和宿舍文化。班级、宿舍每个成员在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特点时,会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这些因素的整合便形成了对班级或宿舍成员的内部凝聚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宿舍文化,造就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宿舍。这种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又会影响到每个同学。
第三,实行“导生制”,树榜样在身边。所谓“导生制”就是从高年级大学生群体中选取品学兼优、作风优良、有能力的学生来引导低年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教育机制,其实质就是诱使学生积极从众行为的发生。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安排导生,有条件的可以让导生和低年级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可效仿的榜样和参照坐标,更好地促使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第四,充分发挥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所谓“正式群体”是指学校中的各类社团组织,“非正式群体”就是如老乡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以丰富课余生活、开辟第二课堂、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在这里很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因此应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和活动的引导。在大学新生中,从众于非正式群体的“领袖”特别是那些有号召力的老乡的现象较为普遍,同伴的一句话可
第五,教会学生应对消极的群体压力,提高自信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明确是非判断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拒绝,培养学生坚强进取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能抵制不良行为,克服自身弱点,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群体的利益。
认真分析大学生从众现象的成因及消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心理规律,对于了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学生积极从众行为的发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心理的运用:3对1的规律
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
克莱乌杰比茨的手下败将拿破仑也曾说过:“胜利在于兵力充足。”由此看来,“以多胜少”的道理应该是在克莱乌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个规律。
人群大小(Group siz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whether or not people conform is the size of the group around them. Maximum conformity is seen when groups reach between 3 and 5 people. Add more people and it makes little difference, less than 3, though, and conformity is substantially reduced 。
响人们是否随大流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他们身边的人群大小。最明显的随大流被发现,当人群数量达到3至5名时。增加更多的人对此影响不大,但是少于3个人,从众心理明显减少
反对的声音(Dissent)
As soon as there's someone who disagrees, or even just dithers or can't decide, conformity is reduced. Some studies have found conformity can be reduced from highs of 97% on a visual judgement task down to only 36% when there is a competent dissenter in the ranks 。
只要有人不同意,或者犹豫不决,或者下不了决心,从众心理就会减少。一些研究发现,当军队中拥有决定权的人反对时,即使是亲眼所见,从众的人也可能从97%的高点减少到36%。
他们跟我们是同一类人吗?(Are they one of us?)
人们更容易随大流当他们遇到跟自己是同一类人时。这些影响力对我们喜欢的有吸引力的人将更强烈。当其他人不是我们同一类人时,人群大小和反对的声音区别不大。事实上,我们更可能走相反的路,做非同一类人所做的相反的事。
你的情绪(Your mood)
Moods can have complex effects on conformity, but there's some evidence that we're more likely to conform when we're in a good mood than a bad mood 。
One dastardly emotional technique for increasing conformity is using fear-then-relief. Make someone afraid of something, then relieve that fear, then they're more likely to do what you want 。
情绪在从众心理上有复杂的影响,有证据显示当我们心情好时更可能随大流,比我们心情坏时。
一种增加从众几率的恶毒的情绪控制方法就是运用恐惧加抚慰。先使人害怕某种东西,然后抚慰这种恐惧,那么他们更容易做你所想的。
组织需求(Need for structure)
While personality might not be as important a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people are put, it none the less has an effect. Some people have more of a 'need for structure' and consequently are more likely to conform 。
个性也许不会像人们认为的那样重要,但仍然有影响。一些人有更多的“组织需求”,紧接着更有可能随大流。
权威(Authority)
When faced with an authority figure mere conformity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obedience. Milgram's studies of obedience show that people will administer dangerous electric shocks if told to by a white-coated authority figure. People don't always blindly follow authority figures though, studies show a huge range in obedience, from 12% to 92% depending on the social context 。
当面对权威人物时,仅仅的从众心理将会转变为服从。Milgram对服从的研究显示,被一个位高权重的人训话时,人们将控制自身的不情愿。虽然人们不会盲目跟随权威人物,研显示了大范围的服从,根据社会地位不同范围从12%到92%不等。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
以前上海的淮海路黄陂南路路口没有交通协管员,也没有《您是一位有修养的文明人,请在此等候,绿灯时请过马路》的牌子,每天都有不少人从那里走,虽然沿街的马路栏杆上有提醒遵守交规的横幅,但天天有人闯红灯,自行车,电动车,行人都有,仿佛那红灯只对汽车有效。常常也看到有外国人跟在中国人后面一起闯红灯。(在这里说到上海,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文明程度较高的一个城市)
火灾现场思从众
“炒楼热”中看从众
当千军万马都在挤炒楼这个独木桥的时候,这个桥的危险不用我说大家都应该知道。可为何明知道有危险,还在往这个桥上挤呢?最可怕的是有人在玩小动作,而大众却浑然不知。玩小动作的人其实是在设一个局,告诉挤独木桥的人,过了这个桥就能见到阿里巴巴的山洞了,并且还在用一些类似迷魂汤之类的东西麻醉了大众的中枢神经,促使大众一古脑地往独木桥上挤。
而所有的炒楼者都基于一个简单的心理,那就是炒楼风险小来钱快。什么“不动产永远只涨不跌”,“中国楼市未来10年都将暴涨”,“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房价必涨无疑”,“2007年初房价大涨已成定局”……这些东西对普通民众来说没什么用,因为对现在的房价来说他们倾其一生所有也买不起房,干脆就不参加这个游戏了,但炒楼者尤其是在楼市上投机偶有崭获的炒楼者很喜欢听这样的话,并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只有中国的房价才永远只涨不跌,于是,大多数人倾其所有甚至在银行或民间借贷去炒楼……
明星示范看从众
研究认为利用明星做广告至少有三个理由:名人认可、名人可信、魅力与从众效应。
成功的明星广告是策略的成功,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将明星的作品、形象、特点与旅游品牌有机地结合,如杭州的旅游代言人曾是女子十二乐坊。
明星示范的力量从整容市场的兴起也能窥见一斑。韩国明星发展了一个行业,韩国的明星为韩国整容业起到了巨大的广告效应。消费者由此还产生一种偏见:认为“韩国、泰国美容整形比中国强”的假象。
国人对我们自己的美容整形还没有真正了解。其实,韩国名列前茅的整容医生甚至连我们1994年的水平还没达到。但是大家就是认为韩国的整容水平高,这是被一种从众心理所覆盖了。
心理学家的故事
所罗门·阿希
所罗门·阿希 [Solomon E. Asch 1907.09.14-1996.02.2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生于华沙。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特质的因素分析、测验编制以及文化因素和团体差异对测验分数的影响等方面。1967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3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在纽约社会研究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任教。他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M.威特海默的密友和同事。1952 年,他写 了一部教科书《社会心理学》,其中保留了许多格式塔心理学的信条。
他著名的研究是群体中的从众(conformity)行为。阿希通过“线段实验”(1955-1956)来进行他的研究。他让被试坐在一张有七到九个人的桌子旁,真正的被试只有一个,其他的几个人都是为配合实验而故意安排的助手。阿希首先让他们看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一条直线,之后再看第二张卡片,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直线,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是和第一张卡片上的直线长度相同,而这群人被要求轮流回答第二张卡片上哪一条直线的长度是和第一张卡片的长度相等,此时这名被试是坐在倒数第二个位子。这个答案是很明显的,而在大部分的试验中每个人会给予相同的答案,但在某一些被操纵的试验中,阿希的“助手”被指示要给予一个错误的答案,而阿希则在观察这样的情况会引发受试者怎样的从众行为。
阿希情境
注:阿希情境是他为研究从众现象而创设的。在这种情境下,所有群体成员都是串通好了的,除了其中一个成员之外。实验时,那些串通好了的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判断,于是那个真被试就需要在他希望报告的结果和其他群体成员报告的结果之间作出选择。
实验的结果令人震惊,即使答案很明显,但在三分之一的情况中,被试会遵从团体的不正确答案,而百分之七十五的被试会至少遵从一次,而团体不够大也会有如此的从众行为,当团体成员有 2 到 16 个人,只要有 3 到 4 个实验者的助手在其中,就会如同在更大的团体之中一般,有效地产生从众行为。
阿希的实验向我们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信息相互抵触。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哪怕是以前人们从未彼此见过的偶然群体。
阿希在 20 世纪 40 年代曾经做过另一个著名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证明为了形成对人的印象,我们通常必须至少掌握此人的几项特征,不过,对的人印象不是由几种不种特征所拼凑而成的,相反,你会对一个人形成一种整体的印象。假定一个人有 5 种不同的特征:分别以 A、B、C、D、E 代替,阿希总结了两种一般理论,用来解释人是怎样组织这些特征并形成印象的,第一种理论假设认为,印象就是把这些特征简单相加:A + B + C + D + E = 印象。这意味着你是根据这些互不相关的特征来形成对某个人的印象的。第二种理论主张:你采用了一种更加一体化的模式,好比是把这些互不相干的因素投入到一个容器中充分搅拌,使其融合成为一体。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个性中的各个特征是彼此关联的。事实证明,第二种理论更符合人们的实际经验,更可接受。
阿希还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了研究。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和自己坐个对面
世界上做的最久且最可靠的朋友就是你自己,而最被人忽视又最无法躲避的朋友还是你自己。
这样说来,最悲苦的孤独不是身边没有知己,而是心中遗弃了自己,同样,我们最需要的帮助也不是来自别人的关怀,恰恰正是实在而顽强地自助。
连自己都不肯接纳自己,便无法需求这个世界给你一个位置,连自己都不敢正视自己,便无法到红尘中寻找理解。
其实,你是自己人生历史的作者,更是自己的读者,你是自己社会角色的演员,更是自己的观众,也许你做读者的境界深些,你的历史才会更有档次,也许你做观众的水准高些,你的角色才会更见功力,而我们有时常常不在意这些,于是我们学会了自我标榜,而很不乐意自我批判,学会了自我掩饰而很难主动自我曝光。
最大的欺骗是自我欺骗,而自我欺骗最大的受害者正是想逃避受害的自己。
为什么不给自己一点信任,搞明白自己到底一顿吃几两干饭,一天能赶多少里路,究竟手下能操持什么活计?
和自己坐个对面,不妨把自己当个陌生人,冷眼看看自己的梦想是不是妄想,不带偏见地听听自己的誓言是不是谎言,甚至还可能站起来和自己掰掰腕子较较劲,感觉感觉自己的把式是不是把戏。
特别是你更要闭上只想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嘴巴静静的有耐心地倾听一下,作为反方辩手的自己,不中听又不无道理不好接受又不难理解不想去做又不做不行的慷慨陈辞。
当然这个时候你是享有最终裁判权和最后决定权,只是你不要独断地排斥更不要武断的拒绝,你对自己也要民主。
不能站在对面换个角度推敲自己反驳自己,那他永远无法完善自己。
和自己坐个对面,不是为了否定自己,而是为了防止片面从而寻求到真谛共同否定谬误,和自己坐个对面,也不是为了泄自己的气,而是为了平抑偏激从而领略到理智一起鼓荡清醒的志气。
自己本身不是敌人,自己身上的错误、虚伪和偏见却是你做人的大敌,对于大敌的熟视无睹和视而不见,终将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和失败的隐患。
更多的时候,自己是你假想的对手,多和自己较量几个回合,才会有准备去和别人较量,有时可怕的不是被别人击败,而是明知自己实力不足技术欠缺又不去与自己试练,做些调整和改进状态已无力改变而一败涂地。
和自己坐个对面,尤其是在自己得意的时候和平安无事的时候,这样你才保持了赢家的姿态,你才不愧为自己心灵最忠实的朋友。
诗歌
葛海林
相信每一片树叶都接受过太阳的温情
相信每一朵云彩都承受过清风的抚摸
相信每一条鱼儿都经历过虾米的滋补
向上不只是一种动作
是一种生活的姿态
从中我们明白了天空的高远
向上还是一种境界
从中我们懂得了博爱
抬起头前行吧!
不要老在意阻挡行路的荆棘
盛开的玫瑰已经插在你挂断的裙裾
忘掉忧郁
失宠的山谷
有可能找回你多年遗失的画笔
生活的肩头
当压顶的塌方光顾以后
身心疲累的伤口愈合后
意想不到的桂冠正扣在你蓬乱的头发
该醒醒了
寒夜即将过去
晨曦的圣光
已经照临破败的窗格
一株牵牛花伸进来
是希望洞开的笑颜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心书推荐
作 者:【美】克劳德.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善待自己的情绪,如何聆听他人的心声,学习管理情绪,表达情绪。介绍的方法容易理解,操作方便,很适合自我帮助者的阅读学习。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作 者:【美】克利福德.比尔斯著 陈学诗 等译
本书是心理卫生运动创始人克利福德.比尔斯所著,记录了他患精神疾病住精神病院前后的种种遭遇以及内心的思考和体验。此书首版于1908年此后连年再版,迄今已经再版50余次,被称为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山之作,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要想了解心理卫生问题的来龙去脉,此书不可不读。
《如何放松自己》
作者:玛莎·戴维斯 伊丽莎白·埃舍尔曼 马修·麦肯
本书赋予读者许多简单易行的技巧以应对现在所知的各种压力。可解决从焦虑到慢性头痛到信息超载等种种困扰。这是一本一步到位的自助康复指南。 本书针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们心理压力的困扰而提出以下如何缓释排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方法:呼吸定神、驳斥不理性想法、停止思想、控制焦虑、应对技巧、锻炼、营养、时间安排、工作压力管理、快速放松。并且对这些方法提供了简明具体且循序渐进的指导。
购物风向标
哲理小故事
快乐走过每一天
有一个人想学医,可是又犹豫不决,于是就去问他的一个朋友:“再过四年,我就44岁了,能行吗?”
朋友说:“那怎么不行?你不学医,再过4年也是44岁啊。”他想了想瞬间领悟,第二天就去学校报名了。
我的一个朋友,几年前跟人合伙做生意,运货船突遇风浪,翻了他们所有的财产,梦想也随之进入海底。他经不起这个打击,从此变得萎靡不振,神思恍惚。当他看到另一个跟他一起遇变故的人居然活的有滋有味时,就去问他,那人对他说:“你咒骂伤心,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你快活欢乐,日子也一天天的过去,你选择哪一种呢?”
人就是这样,当你以一种豁达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构建未来时,眼前就会呈现一片光明。反之,当人将思维极限于忧伤的樊笼时,未来就变得暗淡无光了。长此下去,你不仅将起码的信任和拼搏的勇气泯灭,还会将身边纯真的欢乐失去,对每个人来说,那些如空气一样充塞在身边的欢乐才是最重要的,它是我们生命链上最实在最可靠的一环,你一节一节让他松落了,欢乐怎么向下延续呢?
有一首诗写到:
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的开;
你不适,你厌恶,花儿努力的开。
是的,花儿总是在努力的开,美好的日子也一天天在流逝,你是笑着面对生活,还是痛苦的度过每一日,全看你自己了。
沙砾与黄金
一队商人骑着骆驼在沙漠里行走,突然空中传来一个神秘的声音:“抓一把沙砾放在口袋里吧,它会成为金子。”
有人听了不屑一顾,根本不信,有人将信将疑,抓了一把放在袋里。有人全信,尽可能地抓了一把又一把沙砾放在大袋里,他们继续上路,没带沙砾的走得很轻松,而带了的走得很沉重。
很多天过去了,他们走出了沙漠,抓了沙砾的人打开口袋欣喜地发现那些粗糙沉重的沙砾都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
我曾想了好多次,都想不出这个故事的寓意所在。
后来我明白了,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时间就像是地上的沙砾,惟有紧紧抓住了时间的人,才能将这些普通粗糙的沙砾变成可贵的金子。不紧紧抓住时间的人固然轻松潇洒,但是他的生命长河却黯淡粗糙,他始终发不出如金子般灿烂的光辉。
趣味测试
肚子饿是一件使人难受的事情!
今天下课,不但不幸地碰上了大塞车,午饭又没吃,回到家时的你,已是饥肠辘辘;更可悲的是,爸妈今天要请客人到家吃饭,而客人又还没到家。一向家教严谨的你,当然不敢先开动。
怎么办呢?到底是肚子问题重要,还是面子重要?
1.即使会饿死,也执意等下去
2. 先找些零食,泡面什么的,垫垫肚子
3.婉转地告诉爸妈
4.饿死人不偿命,管他三七二十一,赶快去吃点好的!
答案分析:
选1的人:酷,你真是酷!倔强的可以,标准的死要面子!告诉你喔,若是你这狠劲的能力,发挥到工作上,哇!真会是前途不可限量之人。
选2的人:由于人的竞争心,不愿服人的心很强,做事常常会因为太过冲动而失控!
选3的人:真是羡慕你啊,心事都不经过大脑思考,就敢勇于去做!而且做事也从来不问他的感受,只要你想做,世上是没有人能阻挡得了你任何计划的!right!
选4的人:你这个人啊,真是可爱到家了,做坏事也要拖人下水!然而由于你的能言善道,的确也有好些人无法拒绝你。更由于你有绝佳的细密心思,做事不会瞻前不顾后的,所以你的人缘通常都是不错的